图片 ​ (一)发黄主要有三个方 《伤寒论》中,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分为六经,也可称之为六大类方,或者叫六大综合征。但在这个六经病体系之外,还有一些特殊的病理产物,比如痰饮,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瑜伽与冥想 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—第20讲 发黄证的辨治思路

图片

       (一)发黄主要有三个方

     《伤寒论》中,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分为六经,也可称之为六大类方,或者叫六大综合征。但在这个六经病体系之外,还有一些特殊的病理产物,比如痰饮,瘀血,食积等,包括身黄,也就是黄疸。

       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。临床上表现为巩膜、粘膜、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。伤寒论中称之为发黄,非常的形象,发黄就是肉眼所见的身目发黄,以此为病名。古代的中医病名都是非常直接,比如咳嗽,哮病,喘病,包括发热,下利,便秘,腹胀等,上面是中医病名,也是人主观的不适症状,以上也提示我们中医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,并且高度重视人体的不适症状,我们中医解决的就是患者的不适症状。

       在《伤寒论》中,发黄主要有三个方,其中第一个最为熟悉,在临床中也十分常见,就是茵陈蒿汤,然后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和栀子柏皮汤,一共是这三个方。

图片

     (二)发黄的病机

       我们先简单看一下茵陈蒿汤。

     【236】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;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。

     【260】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。

       通过茵陈蒿汤的条文,能够看出发黄的原因,就是第236条所说的“阳明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。不能发黄也。”

       我们知道,人体祛邪的三个途径是汗、吐、下三法,汗出标志着人体的皮肤腠理是通畅的,邪气可以由表而出,这就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”,邪气随汗而出,在有汗出的情况下,热邪就有出路。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

      “ 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”什么意思呢?但头汗出,说明局部汗出,身上没有汗,汗出不畅,小便还不利,说明邪热在里,不能从汗走,也不能从小便走。邪无出路,瘀热在里,就会发黄,所以仲景说“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。

    【262】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

     也强调了发黄的病机是伤寒瘀热在里,所以在第236条的茵陈蒿汤、第262条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都强调,淤热在里是发黄的病因或者病机。那么如何看出是淤热在里?第一,没有汗或者局部汗出。第二,小便不利。邪不能从汗出,不能从小便出,邪无出路,从而导致发黄。尤其是第236条说的更为详细,“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。

      第276条有这样一句:“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”,人有汗出或者小便自利,说明邪有出路,不会发黄。所以反过来说,如果患者有汗出,没有小便不利,一般来说是不会发黄的,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
图片

    (三)如何治疗发黄?

      既然知道是淤热在里所致的发黄,那么我们如何治疗?比如茵陈蒿汤,在第236条和第260条都反复强调有一个重要的症状,就是小便不利,我们结合它的方药组成以方测证。茵陈蒿就是茵陈,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,茵陈蒿味苦平,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

栀子清热利湿,后世本草对栀子有这样的描述,说它能够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,从小便而出。不管是茵陈还是栀子,都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清热利湿的药物,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走。临床治疗湿热的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分消走泄,其中利小便就是重要的治法。湿热在里的时候清热的同时也要祛湿。

      茵陈蒿汤中有大黄,大黄有攻下腑实的效果,可以治疗阳明腑实证。少量的大黄,具有清热凉血,活血祛瘀的作用,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泻阳明内热,酒制大黄可用于活血祛瘀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大黄味苦,寒。主下瘀血,血痹,寒热,破症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首先强调大黄苦寒,主要作用是下淤血,荡涤肠胃,通利水道,而非简单的攻下腑实。大黄的作用是给邪以出路,通过祛瘀,通腑等功效,使邪气从大肠、小肠而出。

      前面提到小便不利是瘀热在里的标志,反之小便利就不能发黄,也就是第278条所说的“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”,因此通过二便给邪以出路,这是治黄的一个不二法则。需要我们注意,第260条:“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”。也强调了一方面有小便不利,另外一方面还有腹微满,这些都是提示邪无出路,淤热在里,故茵陈蒿汤主之。茵陈蒿汤通过茵陈、栀子的清热利小便,大黄清热利大便等,使瘀热从二便而走,给邪以出路,故能治疗发黄。

(四)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表里合病

【262】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

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
365建站

麻黄 (去节) 二两 连轺 (连翘根) 二两 杏仁 (去皮尖) 四十个 赤小豆 一升 大枣 (擘) 十二枚 生梓白皮 (切) 一升 生姜 (切) 二两 甘草 (炙) 二两

        前面提示了,瘀热在里身必黄,因此我们反推方证,必然会有不汗出,因为有汗出的话,此为热越不能发黄。结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方证来看,必然有不汗出的症状。

       黄连轺赤小豆汤,我们拆方来看,会发现里面有麻黄,杏仁,生姜,甘草,大枣,这是一组,具有解表的作用。连轺,赤小豆,生梓白皮是一组,连轺也就是连翘根,是清热解毒的。生梓白皮现在用的比较少,往往用生桑白皮来替代。连轺和生梓白皮都是清热的药物,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,连轺、生梓白皮可以起到类似石膏的清热作用,我们可以把本方看作是麻杏甘石汤的一个类似方。赤小豆是一个利小便、祛瘀排脓的药物。方中麻黄二两,杏仁40个,加上生姜二两,用治太阳表不解;连轺、生梓白皮,清阳明里热;赤小豆利小便清热。因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表里合病,也就是太阳阳明合病夹湿。结合淤热在里身必发黄的病机,而且本方重在解表,所以本方证不汗出,同时存在小便不利的情况,所以用到了赤小豆。

图片

       (五)栀子柏皮汤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      【261】伤寒身黄发热,栀子柏皮汤主之。

365站群VIP

       栀子柏皮汤

       肥栀子 (擘) 十五个 甘草 (炙) 一两 黄柏 二两

       以方测证,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为主药,栀子是清热利小便的,本方证主证是“身黄发热”,必然存在小便不利。本方有发热,但方中栀子、黄柏,炙甘草都没有解表的作用,因此这是阳明病夹湿的发热,栀子豉汤中栀子14个,栀子柏皮汤中栀子15个,比栀子豉汤中剂量要大一些,因此胡希恕先生、冯世伦教授认为,本方正为阳明夹湿,以发黄、发热、心烦或烦躁为主证。

图片

     (六)小结

      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含有麻黄、杏仁、生姜、甘草,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,属于太阳病,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表有寒或者表不解,瘀热在里而导致的发黄,是太阳阳明合病夹湿。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遏在里,没有表证,治疗阳明里实热兼小便不利,也就是阳明里实热夹湿。栀子柏皮汤,可治疗阳明里热夹湿,但没有茵陈蒿汤证的腹满、大便不通等,以发热、心烦为主证。

       临床中把发黄当做一个症状,透过现象看本质,见到黄疸患者的时候,首先要从六经角度判断,有表证的情况下要考虑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证,没有表证则不考虑。发黄的三个方证怎么鉴别,还是要先辨六经六经,辨清楚了自然知道如何继辨方正了,反复强调先辨六经,继辨方证,要把方纳入我们的体系当中,方从法出,法随证立。方和法比起来,方不是最重要的;法和证比起来,法又不是最重要的。关键是六经辨证的准确性,因为六经是一个大方向,大方向明白了,便能够帮助我们看清问题,如同样是淤热在里,有表证的时候可以考虑麻黄连轺赤小豆汤;如果没有表证,就不用考虑了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儿童健康 抗老美白祛皱护肤品哪个牌子好? 天然成分美白抗老祛皱护肤品推荐    下一篇:儿童健康 六经辨证——少阴病    


Powered by 健康资讯宝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4